单位简介

单位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发布时间 : 2024-04-23 来源:转移中心新闻网  点击量: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简称转移中心)始建于1999年6月,是代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权管理、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服务机构。为探索技术转移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学校同时成立了西安交大技术成果转移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转移公司),中心与公司一体化运作。2001年转移中心成为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全国六家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21年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纳入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历经多年实践,转移中心初步完成了“政金产学研+友”大学产学研生态圈构建,并依托该生态圈构建了西安交大新型大学技术转移体系。进入新时代,在“四链”融合精神指导下,转移中心于2023年下半年率先提出“构建基于‘四链’融合的大学产学研新生态”理念并完成模型搭建,全力推动以下工作:

一、工作举措及主要成效

搭建“1+N+X”产业赋能体系

转移中心将触手下沉至陕西省乃至全国范围,通过设立1个地市分中心、N个区县工作站、提供X项专业服务,以咸阳和渭南为代表,成功打造包含“市级技术转移中心+区县工作站+龙头企业工作站+领军企业创新联合体+飞地孵化器+成果转化基金”立体联动地方产业赋能平台。目前转移中心已在全国14个省份布局了38个分支机构,三年来累计走访企业13000余家次,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4000余场,促成产学研合作金额超3亿元。

搭建“概念验证+种子+天使”全链条转孵化体系

转移中心针对高校早期科技成果实行逐级转孵化,针对中国高校数以万计概念验证阶段待转化成果,创造性提出“科技淘宝”概念,并完成全球首个线上概念验证平台搭建,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开展首批项目线上线下联合验证;依托科技经纪人队伍已梳理存量技术成果3万余项,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学成果清单;三年来累计走访高校教授1900余人次,征集可转化科技成果1300余项;在陕就地转化成立204家科技型企业,累计融资金额超4.6亿元。

搭建多维生态保障体系

转移中心践行“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在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了集“众创-转化-孵化-加速-产业化”功能为一体,“政产学研用金介”要素资源集聚的“泛孵化器”——“秦·港”孵化器,正在积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未来产业培育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校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成果转化配套中心等功能板块,旨在打造西部创新创业生态领头羊。

搭建“技术经理+产业经理+投资经理”三位一体科技经纪人队伍保障体系

 

目前转移中心已成功建立一支64人的专职、专业化科技经纪人队伍。其中,立足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孵化,培养技术经理类科技经纪人,专职服务于高校教授团队和创投机构,提供“挖掘-培育-推介”精细化服务。围绕科技赋能产业提升,培养产业经理类科技经纪人,专职服务于地方政府及科技型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攻关+共性技术研发+前瞻技术布局”多元化专业服务。聚焦科技型企业孵化,培养投资经理类科技经纪人,提供“项目梳理-投融资对接-产业资源导入”个性化服务。三支队伍职能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对大学产学研新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构建基于“四链”融合的大学产学研新生态逻辑关系图

31FE3

构建基于“四链”融合的大学产学研新生态,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机制的作用。作为有为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和全面支撑保障作用,精准定位,只帮忙不添乱。与此同时,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要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做强、需求牵引创新变革”,创新链与资金链之间要坚持“创新激活资本投入、资本加速成果转化”,产业链与资金链之间要坚持“资本推动产业做大、产业激发资本活力”,最后通过人才共建、共享机制发挥人才链核心纽带作用,推动要素在企业主体型创新联合体、股权投资型科技孵化器、新质生产力产业集聚区三大平台之间有序流动。

二、典型案例

校地合作案例

(1)案例一: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校地融合发展

2021年,在转移中心建议下,咸阳成立陕西首个地市级科技工委,全面加强了党在科技领域建设中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性安排,更好的发挥了党的领导作用。2022年咸阳市兴平市、武功县、三原县、礼泉县、乾县、彬州市、旬邑县等7个县(市)单设科技局,推动咸阳科技服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此外,咸阳市委编办还为咸阳市科技局增设创新驱动科,增加行政编制4名,为咸阳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增加事业编制8名,依托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组建了一支31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充实了科技队伍力量,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了重大变革。

在此背景下,转移中心与咸阳市共建市级技术转移分中心1个,区县工作站7个,转移中心在咸派驻科技经纪人8人,与咸阳市自己打造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形成良好互动,强强联手,实现市县两级科技服务全覆盖。成功吸引陕西高校在咸落地转化科技型企业14家;促成产学研合作78项,共建校企研发平台4个,累计金额3885万元;成功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44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瞪羚企业8家,让科技创新在咸阳经济发展上起到实质作用。

(2)案例二:校地共建研究院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石嘴山市常年坚持聚焦稀有金属、高温合金、锂电池等新材料领域,在转移中心持续推动下,石嘴山市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了“西安交通大学宁夏新材料研究院”,引进孙军院士团队,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高校依托”的市场化运营原则,立足国家高新区科技支撑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索“产业基金+飞地研发”模式,成立由“院士+领域杰青+翘楚企业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每年投入300万元,实施“431工程”(四中心三基地一平台),加快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孵化”的完整技术转化链条。

通过专家评审,首批已立项“核工业还原剂高纯钙(4N)生产装备与工艺研究”、“高品质近球形氮化铝粉体的可控燃烧合成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和“电解锰高纯化技术研究”3个项目,目前进展良好,有望于2024年转化落地。2023年底立项2个项目,其中“陶瓷/金属基复合耐磨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与宁夏博德凯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签订转化应用合同,“石油开采用高强高延可控溶解镁合金材料研发项目”已转化落地并成立初创企业。

校企合作案例

(1)案例一:西安交通大学-扬农集团(瑞泰)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

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瑞泰公司)是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创建的股份制子公司,创建于2010年,坐落在宁夏中卫市工业园区。公司依托西部煤、天然气等资源能源优势,发展一体化的尼龙、芳纶等高性能材料产业;依托稀缺光气等资源,重点发展精细化学品及关键中间体,推进与跨国公司深度合作项目和两化融合项目落地。

由于中卫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导致瑞泰公司的基础研究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为此,在转移中心持续推动下,成功促成宁夏瑞泰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西安交通大学-扬农集团(瑞泰)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这也是宁夏首家新材料产业“飞地”研发中心。研发中心以项目制形式开展合作,基础研究依托西安交大化工学院开展,项目中试在瑞泰科技进行,双方已率先开展“高端异氰酸酯新型工业反应器”攻关并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班,切实推进了产教融合发展。

(2)案例二:西安交通大学-傲雷光电研究院

为推动大功率移动照明产品LED光源与光学器件项目产业化,转移中心科技经纪人反复与项目负责人千人专家云峰教授沟通、交流,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科技经纪人积极动员团队师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最终以大功率LED芯片项目名义拿下了赛道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另一方面,科技经纪人带领云老师走出校门,先后赴陕西、长三角、珠三角开展调研,通过走访不断印证国内大功率LED产品和市场应用情况,了解各地政策,制定了不同的战略规划和投融资策略。在团队和科技经纪人的不懈努力下,于2023年7月成功促成西安交通大学与傲雷光电集团共建“西安交通大学—傲雷光电研究院”。

研究院积极探索“双管理、双首席、双签字、双导师”管理模式,成立由“院士+国家千人+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计划3年投入1000万元,围绕“高端大功率LED芯片研发”等四个方向开展研发,成功构建了需求牵引、目标导向的“创新联合体”。目前正在有序开展研发和团队建设。

(3)案例三:校地企三方共建唐山现代装备产业研究院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是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五矿集团的重要骨干子企业,是以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技术装备制造、多元化产业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为推动企业在装备制造领域实现转型升级,在转移中心的统筹协调下,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唐山现代装备产业研究院”打造以政府引导、企业牵头、高校支持、社会赋能的新型创新联合体。

研究院由唐山市工信局及高新区政府指导、中国二十二冶集团牵头,中冶重工(唐山)有限公司具体执行,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提供智力支持,打造1个研发中心和1个成果孵化中心、1个中试基地、1个公共服务平台、多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联动的“2+1+1+N”创新体系。研究院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成果转化案例

(1)案例一:离子束非晶碳基薄膜项目转化案例

碳基薄膜是一种在微观结构上含有金刚石成分的涂层,构成碳基薄膜的元素为碳。碳基薄膜中sp3键含量越高,薄膜的性能越高。西安交通大学赵玉清团队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积累,通过离子束调控技术,实现了制备sp3键含量超过85%以上的碳基薄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薄膜可沉积在金属、陶瓷和介电材料等基体上,在切削刀具、发动机、电子工业、光学器件、航空、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前景。

转移中心科技经纪人团队通过主动与赵玉清教授团队对接,在充分了解项目特点、应用场景和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帮助团队梳理、打磨项目,在秦创原春种基金的支持下,协助赵教授成立了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协助赵教授搭建科创团队,引回在外企从事市场工作的学生赵鑫担任公司CEO,引回在某国企从事部门技术负责人的学生王炎武担任公司CTO;协助项目团队设计股权架构、梳理商业计划书,对接投资机构,累计获取3500万元融资;协助团队进行市场验证和客户对接,首先定位高端硬质合金刀具和微钻市场,很快和目标用户达成合作。

目前埃恩束能正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快设备商用进度,正在开发第6代设备,已初步实现可批量生产的成熟设备制造,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已经建立了公司运营和生产场地,并持续加强团队扩充建设。

(2)案例二:高端软磁材料及器件项目转化案例

高端软磁材料及器件是目前最具良好综合性能的一种新型软磁材料和器件,在军事通信、航空航天、工业设备、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西安交通大学刘明教授团队多年从事软磁材料和相关器件研发,采用新型粉末绝缘包覆、高磁导率合金粉体配比、合金磁粉芯低损耗高耐热等核心技术,解决了我国目前95%的金属软磁粉芯高度依赖进口的问题。

转移中心科技经纪人团队主动与刘明教授对接,挖掘项目价值,帮助团队梳理商业逻辑、提供法务支持、进行投融资对接,3个月内协助团队成立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完成了100万元的种子轮融资,推动该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又相继面临扩大化生产、融资、场地等多维度需求。2022年转移中心继续协助团队完善产业规划、梳理商业计划书、对接投资机构,累计融资1500万元。

公司于2023年底完成两条全自动化中试生产线建设,可实现产品生产和测试验证;与此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

(3)案例三:柔性AMOLED薄膜封装胶水项目转化案例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具有高对比度、低温特性、可柔性等优势,在苹果、华为等弯曲与折叠屏手机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京东方、维信诺、天马液晶、TCL等针对AMOLED显示面板产业投入超过5000亿,然而在屏幕封装技术,尤其是柔性薄膜胶水上严重受制于韩国三星公司。为攻克这个技术难点,西安交通大学吴朝新教授、周桂江教授与维信诺公司昆山平板显示中心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一种具备高阻隔柔性薄膜的封装胶水,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与三星公司封装胶水媲美的材料。

2020年初转移中心科技经纪人团队主动与吴朝新教授团队对接,分析项目技术优势和未来的应用前景,不仅帮助团队梳理转化思路、整理项目建设方案、商业计划书等资料,还提供投融资、中试场地对接等系列服务,成功成立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并先后获得天使轮、A轮、A+轮共计5000万元左右融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又相继面临扩大化生产、融资、场地等多维度需求,为此转移中心协助团队对接投资机构,于2023年9月刚完成B轮7000万融资,协助解决量产场地和化工企业环评问题。

目前公司产品已通过维信诺屏显示科技公司6代线验证,2023年全面导入维信诺6代产线;在京东方、华星光电世代线上通过验证,并达成合作意向。该项目的产业化将彻底解决我国OLED产业在薄膜封装技术中“卡脖子”材料的窘态。

(4)案例四:车载氢燃料电池用超高速空气压缩机项目转化案例

燃料电池空压机属于燃料电池系统六大核心系统之供氧系统,被列为八大核心关键零部件之一。燃料电池空压机在过去短短十年内,技术上经由齿轮箱、涡旋式、螺杆式、罗茨式等发展为如今的第四代离心式空压机,其两大核心技术“气悬浮轴承+超高速电机”可以为燃料电池电堆带来高能量密度和无油、低噪音、洁净的压缩空气,被称为燃料电池的“肺”。如今市场上燃料电池空压机主要靠引进韩国/美国等相关产品原型进行仿制和生产,产品系列由于缺乏基础理论,核心图谱无法掌握,导致空压机无法系列化和标准化,最终无法形成我国自有产品和技术品牌,适配大功率电堆的低功耗空压机仍是卡脖子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柏松团队基于过去数十年在气悬浮轴承和超高速电机的研发积累,已成功开发适配燃料电池系统的系列化空压机产品,拥有5-200kW的技术储备,并掌握全套核心技术,全部工艺实现了自产自研。2022年下半年,转移中心科技经纪人团队在获悉此项技术后,主动上门拜访杨柏松老师团队,帮助团队梳理技术落地的市场方向,协助整理商业计划,组织对接了多家投资机构,并根据项目和团队的实际情况建议引入市场运营方向的合伙人。

在项目团队和科技经纪人的不懈努力下,该项目已设立秦氢元(陕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23年8月获得英诺秦创天使基金的600万元天使投资,同时还在和其他投资机构洽谈跟投中。借助天使轮投资,秦氢元正在快速组建全职团队,进行商用设备研发和生产线建设,并瞄准目标客户积极推进市场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