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新闻信息

【陕西日报】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发布时间 : 2022-01-15 来源:  点击量:

居家办公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通过线上会议开展技术交流、组织技术经理人对挖掘的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疫情并没有阻挡秦创原建设者“追梦”的脚步。

自2021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以来,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充分发挥秦创原总窗口示范效应,优化创新生态,释放创新活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总窗口吸引20家孵化器、48家专业服务机构、65家金融机构、18家省属国有企业入驻,全年引进科技型企业431家,春种基金完成出资承诺2.28亿元,占地2266亩的秦创原科创生态岛全面启动建设。

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首次突破万家,达11396家,排名全国第八位;登记技术合同68950项,成交额2343.44亿元,同比增长33.23%;科创板上市(含过会)企业11家,居西部地区前列。秦创原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汇聚“政产学研用金”资源

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去年4月,我们团队的‘低温锂离子电解液材料开发项目’进入了西安交通大学‘6352’工程种子项目征集名单,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对项目进行了多次论证探讨,并向秦创原春种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及企业进行了推介。”1月9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江选告诉记者。

2021年7月,宋江选团队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投资,注册成立陕西聚锂开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此外,该团队还在办公场地、财务培训、人才政策等方面得到支持。

“相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我们研发的低温锂离子电解液在零下40摄氏度条件下,离子电导率可以提升10倍,容量保持率达到90%。以电动汽车为例,我们的产品可以让其冬季续航能力提高60%,充电速度提高30%,能有效解决锂离子电池低温条件下无法正常放电的痛点。”宋江选说。

入驻秦创原后,宋江选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推动低温锂离子电解液材料项目向产业化目标迈进。“在‘双碳’背景下,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需求将越来越大,预计到2025年,国内低温锂离子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市场前景广阔。”宋江选说。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王文告诉记者,让宋江选受益的“6352”工程是指通过汇聚“政产学研用金”6方面资源进入创新港,联合打造现代产业、未来技术和丝路国际3个学院(孵化器),完善政策、金融、服务、配套和法律5种生态环境,建设创投和交易2个平台,从而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已累计征集可转化科技成果1100余项,梳理专利及非专利存量技术成果2万余项,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学成果清单。王文介绍,预计3月底前,西安交通大学将有至少160项校内科技成果在陕就地转化,融资金额超过3亿元。

促进“两链”融合

助力我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赵万华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数控加工工艺及数控机床15年,全面理解和掌握数控机床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攻克和创新数控加工和机床核心技术的基础。

“在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科技经纪人团队的帮助和撮合下,去年6月,我们团队和秦川集团、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达成合作,注册成立了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和秦川高端齿轮装备有限公司。”赵万华说。

赵万华介绍,创新研究院由其团队和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共同成立,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能力建设、培养“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等;秦川装备公司由创新研究院与秦川集团(西安)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主要职能是新一代齿轮磨床原型机的开发,同时承载秦川集团关键新业务、新需求。

自从签约之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在企业办公场地、融资等方面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只用了28天,创新研究院的办公场地就从“毛坯房”变成了“精装房”,达到了“拎包入住”的条件。“我们与秦川集团紧密合作,联合攻关磨齿机动态性能测试及误差溯源技术,同时开展新一代磨齿机的技术攻关,争取早日打破国外高端磨齿机的垄断局面,为陕西数控机床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赵万华说。

赵万华团队的故事正是秦创原打造两链融合“促进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助力我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秦创原建设启动以来,聚焦重点产业链,陕西加快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启动建设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组建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高档数控机床等7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9个创新联合体(中心);围绕数控机床、光子等23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部署实施北斗导航、氢能、种业等9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

“围绕建设全省‘两链’融合示范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区、创新创业首选区,我们将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健全服务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孝说。

打造“三支队伍”

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去年以来,秦创原这个“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像宋江选、赵万华这样的“追梦人”。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过程,大都得到了科技经纪人的帮助。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助理李成正是“幕后”工作者之一。

“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包括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在内的‘三支队伍’,科技经纪人排在首位,体现了其重要性。”李成说,“科技经纪人并不是只侧重于科技成果的中介人,而是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服务,为其产业化过程保驾护航。”

2021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教授温玉荣团队的纳米抗体诊疗一体化技术服务和生物医药研发项目入驻秦创原,成立陕西海司诺维科技有限公司,李成全程参与其中。“从前期项目征集、论证,到引进种子轮资金支持,再到公司注册、项目引导、省内外资本深入对接等,李成和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全面帮助。”温玉荣说。

去年以来,李成和他的团队成功梳理出适合高校的知识产权授权和转化分步实施流程。团队12位科技经纪人已定向为省内推荐454个项目,为秦创原春种基金定向推出种子项目264项。其中,已通过投资决策会80项,已完成投资46项,融资金额3970万元。

除了科技经纪人队伍,我省还在其他两支队伍建设方面同时发力: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依托陕西高端机床研究院、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组建了10支、近60人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动固高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培养新工科人才,积极打造“新双创”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孵化、壮大。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统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主线,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聚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把我省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说。

原文刊载于2022年01月15日陕西日报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201/15/content_77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