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委人才办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设《建功立业大武口》(第二季)专栏,集中讲述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拼搏奋斗、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兴起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激励广大人才逐梦前行、奋勇拼搏。我中心张晓是推动大武口区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重要力量做专题报道。
张晓三年来走访联系服务企业73家300余次,开展产学研对接会95场次、教授服务48人,面向石嘴山发布成果132项,处理企业技术需求147条,形成产学研协议8项,促成技术服务交易合同22项1027.6万元,促成了西安交通大学宁夏新材料研究院顺利落地大武口,为推动大武口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
张晓,男,汉族,1982年4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职业技术经理人,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石嘴山分中心主任。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蓄力
2019年2月,张晓看到石嘴山高新区招聘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石嘴山分中心专职副主任的信息,下定决心离开入职十几年的企业,带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进入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石嘴山分中心成为了一名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理人就像是“科技红娘”,把需求方跟解决方“撮合”在一起,非常有意义。虽然技术经理人的职业听起来光鲜,但那时技术经理人对于石嘴山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
实际上技术经理人从事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多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科研单位、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技术具有非标性、慢消性,具有链条长、风险大、不确定等特点,有的技术甚至看不见、摸不着,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远比想象的难。就像“冰山理论”描述的那样,科技成果转化看得见的难点、痛点有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最大的困难或许还在海面之下。张晓这时才深刻地意识到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要懂技术、懂经营、懂金融、懂市场、懂管理,是一类复合型人才。在拥有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技术转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提升能力素质,不能局限于表面的、可见的技术对接、技术撮合、技术评估等能力素质,而应拓展提升内在的、隐藏的技术转移能力素质。
张晓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十几年的企业技术工作经验,他一方面深入学习技术经理人必备知识,一方面迅速深入石嘴山的各类企业开展走访对接工作,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经理人。他说:“如果当时考虑太多,觉得这事儿做不成,可能也就放弃了,但是当时坚持了,渡过一个一个难关,也就成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心无杂念,方得始终。”
长风破浪,欣欣向荣——峥嵘
随着西安交通大学和企业联合申报的自治区重大研发项目“基于增材制造和化学气相沉积的生物医疗用钽材料的技术研究与验证”、自治区重点科技研发重点项目“基于分子筛吸附的间对甲酚分离关键技术研发”、自治区重点科技研发一般项目“无人机搭载高光谱系统在枸杞和葡萄的病虫害防治的应用”等一批项目的立项实施,让张晓找到了自信。
技术需求的增多,张晓在打磨服务质量的同时不断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技术是企业所需要的,怎么样才能快速实现技术转移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一件事情,当它开始顺利起来,不代表它成功了,只能说它的发展方向是对的,距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不断地用新的挑战和机遇,持续性地赋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会实现有效的对接,也才使得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石嘴山分中心扎根石嘴山发展”。张晓说道。
三年多来,从一个技术转移服务小白到石嘴山第一个职业技术经理人,可谓一路艰辛、一路蜕变、一路成长。这期间,总有一些短平快的业务抛来橄榄枝,面对外界纷繁的诱惑,张晓的目光依旧聚焦在技术转移服务的发展上,不断给自己增值,因为他深知开展一些短平快的业务或许能够短期带来收入上的变化,但是长期来看是不利于技术转移服务的积累和沉淀的。他常常告诉自己“要想在一个领域把事情做好,还得能够沉得住气,一步步把事情做到极致,精修自我。成长这件事有时候需要一步一步地来。”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期许
技术转移中心是技术转移活动的枢纽,它连接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等主体,贯穿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产生、技术培育、知识产品保护、技术营销与交易、产业化等技术转移各个环节,构成了技术转移服务业这一高度专业化的新型创新服务业态。随着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进入内涵建设关键阶段,张晓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快石嘴山技术转移服务业发展,发掘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在石嘴山落地转化,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张晓也认识到技术经理人是连接原本互不相连的领域,将已有技术在新的环境、状况下实现突破性创新的人。既然是肩负责任助力实现突破性创新的人,在发展路径上就应该有所创新,不忘初心向着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