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
2月28日-3月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厦门中心的积极对接下,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数智化研发中心主任、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魏奕民博士带领研发经理黄贤坤博士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考察储能技术科研成果项目,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石翔、厦门中心主任谢鸿年陪同。考察储能技术最新科研成果项目2月28日,魏奕民博士一行先后前往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实地考察相关学院储能技术最新科研成果项目。
上午,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魏奕民博士前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观了宋江选教授团队、李磊教授团队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实验室,并在随后的技术交流座谈会上,与宋江选、李磊、马伟、周伟、刘梅军等团队老师围绕项目的关键技术、示范应用、专利布局、研究团队、未来规划等展开深入的交流,对彼此关切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座谈会由刘梅军副教授主持。
参观实验室
马伟教授分享绿色印刷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
李磊教授分享高镍系镍钴锰酸锂改性技术
宋江选教授分享硅碳负极材料开发及应用技术
刘梅军副教授代表杨冠军教授分享钙钛矿太阳电池薄膜技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下午,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魏奕民博士前往化学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参观了丁书江教授团队的几种电化学储能实验室,并与滑纬博、胡明友、魏巍、冯国栋、李龙、赵洪洋等团队老师围绕项目的技术支撑、应用领域、商业实例、专利布局、量产计划等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座谈会由冯国栋教授主持。
滑纬博研究员分享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
胡明友研究员分享锂电池电解质两用技术
魏巍研究员分享高储钠性能负极材料技术
赵洪洋助理教授分享锌-卤素凝胶电池技术
李龙副教授分享改进型单品正极材料技术之后,魏奕民博士前往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省先进储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参观了徐友龙教授团队的钠电、锂电技术实验室,并与团队老师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与切磋。
参观实验室
徐友龙教授分享钠电、锂电技术满满一天的考察,魏博士表示行程紧凑、收获颇多,希望未来与交大合作,与技术团队老师建立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增进互信合作。举行宁德时代-西安交大合作洽谈会
3月1日上午,“宁德时代-西安交大合作洽谈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主楼举行。
合作洽谈会围绕宁德时代与西安交大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的合作进行交流座谈,探讨企校合作、共建储能创新联合体事宜。会议由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常务副主任兰剑主持。参会人员包括: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数智化研发中心主任、厦门研究院执行院长魏奕民博士,研发经理黄贤坤博士,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办公室主任杨文韬,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任石翔,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陕西省先进储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徐友龙,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张志成、院长丁书江,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代表李磊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氢燃料电池课题组负责人高展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厦门中心主任谢鸿年。
会上,兰剑常务副主任首先向魏奕民博士一行来校考察表示欢迎。随后杨文韬主任简要介绍了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发展情况。西安交通大学在储能技术领域全国首屈一指,学校于2020年2月获批创办全国首个且当年唯一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1年12月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政府、龙头企业共同推进形成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新模式。平台持续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建立“四主体一联合”的创新模式,由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
杨文韬主任介绍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兰剑常务副主任强调,校企合作是新时期储能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西安交通大学聚焦国家储能战略和企业重大需求,在储能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积蓄优势成果,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中国众多储能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希望与宁德时代在前期良好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领域合作。魏奕民博士表达了宁德时代与西安交大共商未来交流与合作的意愿,指出宁德时代已在21C创新实验室建立了完整的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平台,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工科名校在储能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等方面实力雄厚,企校双方在储能技术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大有可为,希望双方进一步密切联系,在项目及产业合作上探讨适宜的合作机制,分层次渐进式推进合作。
兰剑主任与魏奕民博士交流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围绕储能技术建设、创新联合体建设、产教融合体系构建、长效交流合作机制探索与创新、人才联合培养与定向培养、科研立项以及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了互动式交流与探讨,下一步争取在合适的机会,由国家储能平台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宁德时代考察,对合作领域进行深度的交流,促进合作共识达成。
原文转自:厦门西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