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新闻信息

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成功案例近日在《经济日报》刊载
发布时间 : 2024-11-07 来源:  点击量:

近日,由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受委托运营的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成功案例,被《经济日报》报道,标志着“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校研院+”产创融合孵育新模式,已成为赋能陕西追赶超越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飞地孵化”模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成立于2019年,由渭南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准设立、市科技局主管。该孵化器积极探索“西安研发、渭南转化、园区落地”的飞地孵化模式,将科技创新谋求产业升级的触角深深嵌入陕西省创新资源最富集的核心区域。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为陕西省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参与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建设,为孵化器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服务和资源对接。孵化器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6家,在渭注册企业9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家,柔性引进西交大、西电等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100多名、转化科技成果100多项。

“校研院+”模式,构建成果转化生态

陕西省积极探索“校研院+”产创融合孵育新模式,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西安高新区作为全国最早探索科技成果孵化器模式且孵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打造“新注册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五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境内外上市企业”孵育体系,实施科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积极布局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资孵化硬科技企业300余家,汇集研发人员达30万人。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任俊峰介绍,2023年,西安高新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85家,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20家。截至2023年底,西安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55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增速超30%,年均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人均交易额居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位。

未来展望,持续助力陕西科技创新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继续积极参与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平台深度合作,为陕西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中心将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陕西落地转化,为建设科技强省、实现追赶超越贡献力量。

报道原文

“打造成果转化生态”部分内容

创业法务培训、新质生产力路演、在孵企业进高校……走进位于西安高新区雷信科技园内的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一块告示板上写满了三季度服务安排。作为陕西最早实践“飞地孵化”的地市创新窗口,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已正式运营4年多,将科技创新谋求产业升级的触角深深嵌入陕西省创新资源最富集的核心区域。

正在筹备出孵的陕西华森盛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翁婧告诉记者,“在孵化器3年多,我们与5所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紧密合作,陕西省首家由民营科技企业投建的生化公共服务平台即将于年底前在渭南市蒲城县正式运营”。

“西安研发,渭南转化,园区落地。”渭南市统筹科技资源中心科技金融部部长于婷告诉记者,“围绕渭南20条主导产业链群创新升级,先后有106家科技企业从这里出孵,其中93家落地渭南市。”

如果说贴近创新资源、吸附科技活力,是飞地创新孵化的底层逻辑,那么高度集聚、专业运营的科技成果孵育体系,则是陕西创新活力厚积薄发、孕育新动能的生态雨林。

在西安高新区,类似渭南市这种扎堆聚集的省内外科技飞地孵化器已达百余家。于婷说:“近几年,许多东部地区城市频繁深入西安,大部分是冲着西安的科技项目和人才富矿来的。”

从内陆省份到科技创新“打卡地”,陕西的逐级“释能”之路,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紧密契合。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装备工业基地,陕西省也是国家级科教重镇,尤其是西安市科教资源丰富,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拥有高等院校84所、工程技术人员近100万人;聚集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311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2.92件。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前,陕西的经济增长速度曾长期处于全国偏后的位置。如何破题?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来,陕西以改革开路,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打破“分隔分割分离”三分机制体制藩篱;依托跨领域市场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吸纳、承接、引导产学研创新要素融合融通。

长期从事科技产业研究的陕西省咨询委员会科技组组长孙海鹰认为,扎实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是陕西打通产学研资源的破题之道。西安高新区是全国最早探索科技成果孵化器模式且孵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培土扶苗、投早育小,是其以新谋进的发展基因。

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从“小”做起。多年来,西安高新区打造“新注册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五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境内外上市企业”孵育体系,实施科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积极布局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资孵化硬科技企业300余家,汇集研发人员达30万人。位于西安高新区创业园的陕西欧卡电子智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健楠说:“小企业腾飞,得益于孵育体系的强力支撑。”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任俊峰介绍,2023年,西安高新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85家,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20家。截至2023年底,西安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55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增速超30%,年均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人均交易额居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位。

如今,围绕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陕西省西有咸阳市与高校联合布局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北有铜川、延安、榆林联手大院大所共建的航天航空产业集群、物联网绿色研发和碳硅钛镁基新材料创新产业带;南有高校科研院所与汉中、商洛共建的飞地科创中心和新型储能研发基地;东有渭南与研发机构联袂培育的3D打印增材制造和现代精细煤化基地创新型产业孵化集群。“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校研院+”产创融合孵育新模式,已成为赋能陕西追赶超越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介绍,陕西省已构建起4个国家产教融合平台、7个国家高新区、5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包括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内的130多家省级科技产业孵化器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