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使命与责任
1999年,经学校批准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中心,根据西交科内【1999】13号文《关于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中心的决定》规定,中心代表学校从事科技服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工作。同年9月,为支撑中心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学校批准成立西安交大技术成果转移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心合署办公、一体化运作。

2001年国家经贸委与教育部联合发布国经贸技术【2001】909号文《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通知》,中心被认定为全国六家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正式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心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义务,主要任务有: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等。
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体系建设
中心根据学校赋予的职责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义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由核心板块和拓展板块组成的体系结构。核心板块由地方中心体系、技术经理人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组成;拓展板块由概念验证中心、联合研发机构、知识产权运营、国际技术转移、军民融合等业务方向组成。
1、地方中心体系辐射全国,分中心实行专业、专职技术经理人负责制,日常运营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动。分中心负责人一方面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家交朋友,另一方面把握技术源头与科学家交朋友,最终将我们先进的技术转移理念和样板在地方进行复制,实现校地合作互利共赢。
2、技术经理人体系建设涉及生物及化学、机械及动力、材料及力学、电力及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区块链、化工及环保等七大技术领域以及若干行业,实行可进可出淘汰机制,以自学为主辅助以通过技术转移大讲堂等形式开拓眼界、树立目标。建立成果信息搜集制度,组织专门的信息搜集人员平均每天新增1项可推广项目信息,并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跟踪。与地方中心专职人员建立协作关系,建立成果转化快速落地通道。
3、支撑保障体系涵盖日常事务、人力资源、法律咨询、无形资产评估、技术转移联盟、网站建设等内容。
三、概念验证-成果转化领域供给侧改革探索
资本市场需求可市场化成果,而大学目前存量为研发成果,将大学研发成果转变为可市场化成果就成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可行路径之一,而目前在美国已经成熟的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则成为我们可借鉴模式。
2018年3月中心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为那些不能通过任何常规渠道得到资助的早期研究提供种子基金,弥补了单纯的大学研究与天使投资、风险资本资助的新创企业之间的空白。目前,该模式已经获得相关部门认可,在教育部科技司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2018年4月16日共同印发的《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在京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要求。
四、技术转移案例剖析
柴东朗教授轻质高强镁锂合金项目转化历时近15年,经过了漫长且艰难的历程于2016年获得成功,这里面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功底深厚的研发人员、信念坚定的技术转移人员、坚持不懈的产业化人员。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如下技术转移人员应当具备的眼光:识人+断物。
识人:人品、能力、功底、潜力、性格的甄别。
断物:研究方向有没有意义?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是否是主流?是否是细分领域引领者?
通过此项目总结以下经验教训:
1、效率低下,2003年开始瞄准市场化到2016年应用于小卫星,周期太长。
2、因为没有市场意识,仅有国家科技项目一条路径,5年仅筹资100万元,无法加速转化。
3、无专业团队服务,教授带着几个硕士研究生,技术转移人也是兼职,没有专业化、市场化商务团队协助推动转化落地。
从以上教训得出如下经验:必须要打造一个更适合早期项目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态,要解决资金、团队、服务保障等阻碍技术转移的一系列问题。
四、结语
转移中心将以“技术转移,改变世界的力量!”响亮口号,在产学研新体系建设工作中,保持实干本色,多思考、多研究、多总结,按照战略部署有重点的开展工作,成为新型产学研体系建设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踏实奋进,推进中心新型技术转移体系全面快速建设,留下在资产公司新型产学研体系建设工作中有所作为的历史印记。